自由档案馆|蛋炒饭与毛岸英

毛岸英其人其事:从延安到朝鲜

毛岸英是毛泽东与杨开慧的长子,1922年出生在湖南长沙。在革命岁月中,他幼年失去母亲,几经辗转被送到苏联学习。抗战胜利后,他回到延安,投身革命事业,并成为中共培养的一名优秀干部。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毛岸英主动申请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志愿军司令部担任翻译和参谋,协助彭德怀工作。

毛岸英在1950年11月25日的美军空袭中牺牲,这成为志愿军历史中一个沉痛的记忆。然而,关于他牺牲的具体细节,却因“蛋炒饭”传闻而蒙上一层争议的阴影。

“蛋炒饭”传闻从何而来?

据某些回忆录记载,1950年11月25日上午,美军通过侦察机发现了志愿军司令部所在的房屋,并迅速发动了空袭。空袭中,毛岸英正在屋内,而当时他究竟在做什么,则成为争议的焦点。

一种说法源自杨迪的回忆录《在志愿军司令部的岁月里——鲜为人知的真实情况》。书中提到,当时毛岸英为了改善伙食,从朝鲜人民军提供的物资中取出鸡蛋,为自己制作蛋炒饭。由于火炉生烟,引起了美军侦察机的注意,从而导致空袭。

这一说法自20世纪90年代起广泛传播,逐渐被一些人接受。然而,许多史学家和亲历者对此提出了质疑。成普在撰写给彭德怀传记编写组的材料中明确表示,志愿军司令部的条件简陋,根本没有炒菜的设备。“火炉只用于取暖,锅铲、炒勺之类的东西根本不存在。”

此外,毛岸英的遗孀刘思齐也多次澄清,所谓的“蛋炒饭”传闻完全不符合实际情况,是对毛岸英的不实污蔑。

蛋炒饭与网络文化:对历史记忆的戏谑与冲突

近年来,“蛋炒饭”一词在中国大陆的网络文化中逐渐演变为一种带有隐喻和抗议意味的符号。在毛岸英的生日(10月24日)或忌日(11月25日),一些网民会通过发布蛋炒饭的图片或制作食谱的形式,影射“蛋炒饭事件”,以表达对某些社会问题的不满。这种行为被称为“蛋炒饭抗议”。

这种戏谑性的文化表达在网络上掀起了一定热度,但也伴随着大量争议。支持者认为,网络表达是现代社会的一部分,公众有权对历史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而反对者则认为,这种行为是对英烈的不敬和对历史的无知。有关部门通常会对类似内容进行封禁,涉事人员也可能面临处罚。

虽然关于“蛋炒饭”事件的说法缺乏确凿证据,但它反映了公众对某些历史叙述的质疑和解读。这种质疑并非都是恶意,但其对历史人物的戏谑化处理,确实引发了关于历史尊重的深刻讨论,但是也因毛岸英之死,所以中国没有走上朝鲜般的世袭制,也是中国一大幸事。


了解 自由档案馆 的更多信息

Subscribe to get the latest posts sent to your email.

Translate »